科技播報

              今日《光明日報》頭版繼續關注!北工大校長聶祚仁院士呼吁重視源頭創新

              發布時間:2021-04-19 來源 北京工業大學

              編者按

              近日,光明日報編輯部策劃推出“科技成果產業化”系列報道,于4月11日頭版頭條報道了北京工業大學張躍明教授源頭創新解決“卡脖子”技術難題的事跡,引發了社會關注。

               

              《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1日 01版

               

              隨后,中國科學院歐陽鐘燦院士致信光明日報編輯部參與討論,呼吁“廣大院士同仁和搞學術研究的人,都來為科技界破除‘四唯’盡一份綿薄之力,鼓勵更多的‘張躍明’在新時代建功立業”,全文在光明日報4月16日頭版刊登。

               

              《光明日報》 2021年04月16日 01版

               

              今天,光明日報頭版刊發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工業大學校長聶祚仁署名文章《重視“實踐導向” 讓科研工作者勇做源頭創新的“挖井人”》,呼吁科研人員評價應該重視實踐導向,讓高??蒲泄ぷ髡哂伦鰟撔氯瞬排囵B的“栽樹人”和源頭創新的“挖井人”,把國家需求和自己的教學科研工作結合起來,到生產一線去建功立業,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光明日報》2021年04月19日 01版

               

              光明日報編輯部:

                你好!

                作為光明日報的老讀者,近期,我認真閱讀了光明日報關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一系列報道,特別是中國科學院歐陽鐘燦院士關注到光明日報的系列報道后,致信貴報編輯部的信,他呼吁“廣大院士同仁和搞學術研究的人,都來為科技界破除‘四唯’盡一份綿薄之力,鼓勵更多的‘張躍明’在新時代建功立業”,我看后深表贊同。“破四唯”,科研人員評價應該重視實踐導向,讓高??蒲泄ぷ髡哂伦鰟撔氯瞬排囵B的“栽樹人”和源頭創新的“挖井人”,把國家需求和自己的教學科研工作結合起來,到生產一線去建功立業,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我國發展面臨的國內外環境發生深刻復雜變化,我國“十四五”時期以及更長時期的發展對加快科技創新提出了更為迫切的要求。

              當前,我國科技領域依舊存在諸多“卡脖子”的情況,芯片、高端軸承、航空發動機等關鍵核心技術要不來、買不來、討不來,需要從源頭創新來解決這些難題,工業機器人、高端機床等諸多產業也在向全球高端價值鏈艱難爬坡。高校不僅是學科和人才的聚集地、育人的高地,也是科技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在培養創新人才的同時肩負著以科技創新成果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新時代的科研人員尤其是高校知識分子,身上承擔著為國解憂、產業報國的使命和歷史責任。

              對于歐陽鐘燦院士信中提到的當前科技界“人才評價體系僵化單一,論文指標導向明顯,最尷尬的是產業化成果在職稱評審中不被學術圈認可”的問題,我也覺得很有必要改變,老一輩科學家和更廣大的知識分子身上,是有這種科技報國和產業報國的熱情和使命感的。

              今年恰逢建黨100周年,以史為“鏡”,中國從一窮二白昂首邁向現代化新征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在實踐中創新報國。以北京工業大學為例,從1960年建校伊始,北京工業大學就試行半工半讀的“前三后二”教育模式,即學生前三年在學校學好理論基礎,后兩年深入工廠企業邊學習邊參加生產勞動,最后半年進行“真刀真槍”畢業設計。這種既注重打好扎實理論基礎又注重培養實踐能力的人才培養模式奠定了北工大探求真知灼見、培養卓越工程師的特色。

              改革開放以后,學校更是鼓勵科研人員走向經濟主戰場,服務國家經濟建設,比如1981年學校就成功研發出了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TP-801單板機并迅速在全國普及,成為中國電子計算機發展的里程碑。

              隨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建設和發展,北工大人總是著力從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中尋找研究點,瞄準國家重大需求特別是高精尖產業需求開展科研攻關。張躍明團隊能從全國高??蒲泄ぷ髡呃锩摲f而出,得益于學校“實踐導向”的傳統和良好氛圍。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報發表特約評論員文章《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由此引發了真理標準大討論。

              近年來,科技界也一直在探討人才評價體系“破四唯”后如何立的問題,張躍明的創新事跡可以給出啟示:“實踐導向”,既符合新時代國家對創新的需求,也有利于破除現在學術界搞“學術圈子”“盲目追求論文數量”“SCI論文崇拜”等現實問題。現在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工作者,其人才評價機制能否由“論文導向”轉向“實踐導向”,這是一個值得科技界和教育界認真探討的話題。

              近年來,我國深入推進科技體制改革,中央和地方政府也迫切希望高校能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貢獻更多的力量,北京工業大學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學校設立專項獎勵鼓勵成果轉化,為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員的職稱評聘開設專門的“綠色”通道,張躍明就是由此從副教授破格晉升了教授。

              論文最大的價值最終是服務于生產實踐。作為高校的管理者,我們樂于看到更多熱衷于到生產一線搞創新的“張躍明”被社會了解、被國家認可,他們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栽樹人”,也是源頭創新的“挖井人”,更是新時代推進和實現科教融合、產業報國的主力軍!

              在此,我借光明日報此次組織的討論呼吁:院士同仁和高校同仁繼續攜手共進,在新時代重視“實踐導向”,引導科研人員回歸報國初心,不盲目跟隨國外學術熱點,從國家急迫需要和長遠需求出發,真正解決實際問題,搭建以高校學科為特色、科技成果轉化落地為主體的專業化技術轉移平臺,為實施科技成果轉化科研人員的職稱評聘開設“綠色”通道,鼓勵更多的高??蒲泄ぷ髡邩酚谌プ鰟撔氯瞬排囵B的“栽樹人”和源頭創新的“挖井人”,為我國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創造出更多的創新優勢!

                聶祚仁

                2021年4月18日

              (聶祚仁系中國工程院院士、

              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秘書處辦公室地點:北京東四西大街46號(中國金屬學會)

              電話:010-65260492 ? 010-65133925 ? 郵箱:amac@csm.org.cn

              備案號:京ICP備06036139號-10
              免费黄色视频在线观看,高清无码小黄片,人人插人人爽,国产1区2区